助听器中气孔与泄孔的运用
时间 :2020-11-03点击 :栏目 :听力课堂
何时使用气孔?
定制的助听器往往都有一个直径不同的气孔,也叫泄孔。作用是泄出一部分低频信号,保留高频信号,改变助听器在耳内的频响曲线,使初戴者更好的适应佩戴助听器后产生的不适感。但是气孔改变频响曲线的功能往往被错误的理解为:气孔是用来通气的,是为了不使助听器把耳道堵死,所以特别留下的空气通道。这种错误的认识从用户的生活常识说可以理解,但是从专业的验配师角度说就不能允许了。
何时使用气孔?
低频(250赫兹)在40分贝以下时,比如在35dB、30dB时,一般就可以使用气孔,用于改善堵耳效应。堵耳效应是指定制的助听器(ITE、ITC、CIC型)在耳道内增强了用户骨导听力而产生的对声音的不适感。比如:俎嚼声过强; 自己说话声音太大; 听别人声音可以,但听自己声音太大不能忍受,等等。
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助听器外壳与耳道部分接触太紧密,产生声音共振。或者通俗的说就是助听器外壳过大,压迫耳道壁,使一部分声音既通过鼓膜,又通过助听器外壳,传到耳道壁底部的软骨,再传递到颅骨中,使内耳的听毛细胞产生生物电流,造成混响回声。此时我们可以通过减少耳道内部声音响度,通常是降低低频部分增益,因为声音能量的80%来自于低频;也可以通过气孔排泄一部分低频能量来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实践告诉我们更重要的应该是重做外壳,或是现场打磨外壳,使外壳直径变小,减少对耳道壁的摩擦及压力,加大低频能量排泄,减少骨传导能量,从而解决堵耳效应问题。由于维修条件及技术能力的限制,现场打磨外壳不易做到,所以使用软件调整电路降低低频增益及加大气孔排泄低频的方法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主要办法。其实每个人都会感觉到堵耳效应的影响,但是,通常情况下95%的用户使用助听器一年以上就不敏感了或者说是适应了,此时有没有气孔都不会感觉不适。